“打铁佬”平安协会
人人都是调解员
“打铁佬”是于都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匠。该县将各地、各行业设立的“乡贤”“话事人”“和事佬”调解员统一更名为“打铁佬”调解员,建立“‘打铁佬’平安协会”417个,打造了一个在人民群众心中叫得响、做得好、信得过的调解品牌。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于都县紧扣这一核心,推动“打铁佬”平安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打铁佬”平安协会充分吸纳包括“五老”人员、退休法官、检察官、民警和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平安志愿者,既为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才干的舞台,又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社会治理合力。
协会入驻各级综治中心。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吸收经验丰富、威望较高的协会会员组成调处化解矛盾专家库,积极参与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形成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
作为依法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打铁佬”平安协会在群众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平安协会容易介入,便于理顺群众情绪、化解民怨。去年以来,全县“打铁佬”平安协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88起,涉及金额5475.95万元,成为化解纠纷的“利器”。
在各级综治中心的指导下,“打铁佬”平安协会还聚焦重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老上访户、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分别成立“打铁佬”晚枫工作室、“打铁佬”心防工作室、“打铁佬”义工联等,深入工读学校、重点社区,开展结对帮扶、爱心救助、心理疏导等服务。
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打铁佬”平安协会,为于都县的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信访“三无县”。2018年,全县“两抢”案件同比下降59.15%,创下近五年最低。
“幸福食堂”
为独居老人烹饪一道叫“幸福”的菜
针对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的趋势,高安市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建立“幸福食堂”,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社会参与、规范管理等方式,解决好60岁以上独居老人“一日三餐”的问题,使之成为一项得民心、暖民心、聚民心的惠民工程。
高安市现有60岁以上老人13.6万人,其中,2.2万人是农村留守、独居老人,很多老人基本的一日三餐难以保障,缺少亲情慰藉。
如何让独居老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该市对6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进行了全面摸底,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方便群众等思路,科学规划建设点。
按照“政府主导、村级管理、村民自愿、非盈利性”原则,该市在500人以上的自然村设立“幸福食堂”,人口不足的自然村则合并设立,通过租用、改造村组祠堂和闲置民房,完成选址规划建设。
要让“幸福食堂”可持续、易推广、见长效,资金的来源是重点。该市切实整合撬动各级、各方面资金,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一点、乡镇财政解决一点、社会爱心捐助一点、老人自身承担一点的方式,统筹解决资金保障问题。
为规范管理,确保运行有序,各乡镇(街道、场)指导各村组成立农村幸福食堂运行理事会,从本村身体健康、品行优良、群众公认的村民中推举产生炊事员,从村组干部、农村无职党员中产生保管员;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幸福食堂建设列入年终考核,每个季度开展督查考核,对真抓实干的地方加大激励,对进展不力的地方问责追责。
如今,“幸福食堂”在高安遍地开花,全市现有100多家顺利开伙,300多家正在筹建中。小小的“幸福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一日三餐”,一些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也在围桌吃饭的过程中化解,浓厚了孝亲敬老的民风家风。
综治中心实体化
基层治理现代化
推动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落脚点”。上饶市主动应对新时代社会治理新需求,以综治中心为依托,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加快信息系统联网,夯实网格服务管理底座,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应对问题多。如何才能将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这盘棋走好、走活?
上饶加强全要素网格管理,推进“多网合一”“一网联动”,将基层社会治理中所有服务管理事项梳理归并。
按照“实用、好用、管用”且群众“会用、愿用、想用”的要求,上饶不断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依托指挥调度平台和“上饶公众”APP,全力构建“大美上饶”网格。
在县(市、区),上饶设立统一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调度中心,打造实体化指挥平台;在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调度体系,将综治中心做强为实体化运行平台;在村(社区),将综治中心筑牢为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体化操作平台;在网格,以每一个网格员作为载体,夯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底座。
通过大力推进“布网、入网、联网”工作,打通联实各级平台。上饶坚持从实际出发,以200至300户、1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将全市划分成近2万个小网格,把每一楼栋、每户居民都纳入网格之中,汇聚成“一张网”。
为让网格发挥效能,该市研发了“上饶公众”APP,构建“网上综治中心”。不仅将线下综治中心已有的5个项目搬到网上,还把社区30多项民生事项融入网中,真正把政府服务与群众需求缩短为“指尖上的距离”。
为解决“谁来干”的问题,该市逐步建立起一支以网格辅助员、网格员、网格专干、网格管理员等“四员”为主体的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工作团队,同时摸索出一套运行、指挥调度、经费保障、考核评估机制,有序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
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通过上饶公众APP共收集矛盾纠纷44993件,成功化解42392件,化解率94.22%。
联谊联防共建共治
探索“水上枫桥经验”
湖区稳则江西稳。鄱阳县从湖区治安稳定大局和生态环境现实需求出发,深化平安创建举措,夯实联谊联防基础,不断创新湖区治理模式,湖区治安实现了由乱到治,由治到稳的转变。
鄱阳县是湖区大县、人口大县。面对湖区维稳与生态建设的“双重压力”,该县着力探索“水上枫桥经验”。
基层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要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末梢,靠的是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鄱阳县从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健全湖区党建机制入手。在水域,把党支部设在水面上;在岸边,把党小组设在码头上;在湿地,把支委责任区设在湿地边,让渔民党员船行千里有组织、返乡靠岸有阵地、发挥作用有平台。湖区每10户渔船设置一户党员中心户船,开展“十船联防”“十户联防”“结对联防”“村组联防”;各湖区乡镇党委与周边镇村建立联谊联防工作体系,联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在生态渔村、渔家乐、产业基地、水上服务站等搭建党员先锋平台,实现矛盾不上交,纠纷不上岸。
如何让水上治安工作从“看不见、查不清、理不顺”向“信息化、可视化、规范化”转型升级?该县结合湖区水域广、难管控等实际,将湖区纳入网格化管理,由熟悉情况、热心服务的村民担任网格员,使湖区稳定工作与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行“水上巡防”和“情报信息定期研判”机制,启动湖区“天网”建设,实现水域沿线多点位、网格化、全覆盖式动态监控。
为有效预测预警预防,该县坚持与周边县市创建情感联谊、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治安联防、平安联建“五联”工作模式,与涉水单位适时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应急演练、开展联合执法,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综治干部齐抓共管的联动工作格局。
防得住,还要打得准。该县先后开展“清湖”、“百日净湖”行动,成功铲除了一批湖区恶势力团伙。同时,组织水警、砂管、渔政、海事等执法人员进驻蛇山岛巡湖值守,确保问题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置得好。
“联化中心”
“十指联弹”解纠纷
如果说依靠群众、群防群治、预防纠纷、化解矛盾是“枫桥经验”的优良传统,那么永丰县创新推出的矛盾纠纷联合化解中心,则是“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新解”。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诉讼程序等多种渠道,走出一条矛盾纠纷高效化解的新路子。
矛盾纠纷解决途径不外乎两种,人民调解和诉讼程序。人民调解方便快捷但权威性不够,诉讼程序严格规范却流程复杂。永丰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两者优势紧密结合。
该县依托法院司法确认权威性和法官队伍专业性等优势,在法院立案大厅设立县“联化中心”,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主任,法院院长任副主任,27个县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经济、民事和行政三个化解工作室,从县委政法委、县信访局和公、检、法、司等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并返聘退休法官常驻办公,重点受理应急、疑难、重大矛盾纠纷。
初调若不成功,中心列出需参与化解的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行业委员会名单,提出化解方案,进行联合调解。联调成功,由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联调失败,则引导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有关部门裁决。
为提高调解效率,永丰县法院开发了全国首个“矛盾多元e调解”系统,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搬到互联网。系统不仅支持远程视频调解、调解材料实时展示,还能对调解成功的案件自动生成并送达《调解确认书》,让当事人足不出户解纠纷。
有了纠纷先调解,在永丰县如今已成为常态。数据显示,“联化中心”建立以来,共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660起,化解率达98%以上。
村级综治“115”
筑牢乡村“大基层”
面对基层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削弱、村委会资产空壳、自治职能弱化、农村矛盾滋生等沉疴杂症,丰城市以实施村级综合治理“115”模式为抓手,生动演绎了一条党建引领、村民参与和依法治理为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之道。
丰城市小港镇沙埂村是个有6100多人口的治安复杂、民风彪悍的大村,从“问题村”转变为无吸毒、无打架斗殴、无越级上访、无消防安全事故的“四无”村,是丰城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的“115”村级综合治理新工程带来的可喜变化。
“115”,即1个党群服务中心、1种村级文化和农民讲师团、金牌调解室、村民理事会、阳光党务村务窗、群众微心愿5个服务平台。
丰城市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作为村级治理的第一抓手,选拔了一批能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农村基层“铁军”。支部建强了、班子有力了,村级治理就有了“主心骨”。
强化法治保障作用。针对一些地区黑恶势力长期欺压残害群众,甚至非法把持村级组织等问题,该市强势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60多个农村治安复杂的大村庄进行综合整治,优化治安环境。同时,开办电视专栏、微信公众号、微博,开展农民讲师团普法宣讲,推进法律顾问全覆盖,让法治氛围更浓厚。
突出自治基础作用。该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金牌调解”网络,推行村民提事、党员议事、支委会定事、村委会执事、村务监督委员会监事“五事治村”模式,每月定期在“阳光党务村务窗”公开党务村务财务等途径,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
增强德治引领作用。该市积极开展村歌创作、传唱活动,将宗族祠堂改建为文化礼堂,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创新“微心愿”“好人银行”“好人基金”形式,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
如今的丰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逐步形成;干部队伍得以历练,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心民心更加凝聚,政府形象明显提升,乡村治理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问问室”
唠家常撬动“大治理”
一张长桌,两排椅子,小小的“问问室”里,吃茶讲理唠家常,矛盾得以化解;有事你来问,没事我问你,大事相互问,三问三答中,民心得以凝聚。德兴市海口镇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式借得借鉴。
去年起,海口镇的群众有了专门的说事平台。
该镇党委政府牵头建立“问问室”,实行“只进一个门、只跑一趟路”的工作机制。信访矛盾纠纷由“问问室”统一接受、安排和调处,随时组织国土、房管、人社等11个政府部门领导及专业人员现场调解。同时,建立“问问室”微信群,将村(社区)干部,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各办(站、所)的负责人添加入群,及时协调解决矛盾。
“问问室”里有“三问”。有事你来问——本着“有问必答”的原则,现场受理群众信访事项,依法处理信访问题,做到100%接待、100%受理、100%答复;没事我问你——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现场办理群众诉求;大事相互问——政府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律师“坐堂会诊”,联手调处重大疑难纠纷。
从“我说你听重管理”到“你问我答重服务”,从“打感情牌”到“情法融合”,“问问室”如今已成为群众说事议事的“和事厅”。一站式的便民服务窗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群众办事“找不到门、见不到人、办不成事”的尴尬局面,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问问室”还改变了干部作风,让干部走得进群众的家门、坐得下群众的板凳、拉得起群众的家常、解得下群众的困难、帮得上群众的求助。运行至今,“问问室”共接待群众830余人(次),办理各类服务事项625件,调处矛盾纠纷342起。辖区内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50%、60%。
群众评调中心
“民间法庭”解开“千千结”
遂川县地处两省八县交界之处,是吉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为应对矛盾纠纷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和利益诉求复杂化,该县搭建第三方调解平台——映山红群众评理调处中心,探索出一条依托“民间法庭”化解纠纷的新路子。
2014年,遂川县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模式,组建了第三方调解平台——映山红群众评理调处中心。
作为具有中立性、公益性、服务性的非营利性组织,如何生存发展是开办后的首个难题。中心按照“以调解促和谐,以收费求生存”的模式,实行调处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委派调解和申请调解“两条腿走路”。
通过诉前调解有偿服务解决经费来源,人民调解无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评调中心从主要调解全县重大疑难案件,逐步向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领域延伸,开辟出一条“内部挖潜、外部延伸”的新路。
调解员和评议员队伍建设关乎调解的公正和效率。按照“三心”(爱心、耐心、细心),“三懂”(懂政治、懂政策、懂法律),“三会”(会做群众思想工作、会用政策规定处理民间纠纷、会用法律法规化解矛盾纠纷)的标准,12名专职职业律师走上了调解员岗位,8名公、检、法、司的退休领导干部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被聘为评议员,矛盾双方当事人可自行选择调解员和评议员。
对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纠纷案件,评调中心主动介入、上门调解,及时化解矛盾;对于复杂的、重大的、跨时长的纠纷,评调中心则召集相关人员集体“会诊”。
中心成立至今,已调解重大矛盾纠纷69起,平息疏导上访5起87人次,调处争议标的金额800余万元。
(杨 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