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21日,北非战场,图卜鲁克。
德军拔掉了英军在利比亚境内最重要的一颗钉子。
凭借此战胜利,隆美尔晋升元帅,到达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接下来,只要拿下阿拉曼,进占开罗,横扫如丧家犬的英军,他还会取得更大的荣耀。
但在阿拉曼,气势正盛的“沙漠之狐”却碰了钉子。
01
为什么隆美尔会饮恨阿拉曼?
我们先来看看阿拉曼周边的地形。
阿拉曼战场的北部是地中海,战场南部则是一片天然屏障,被称作盖塔拉洼地。
这片洼地距离阿拉曼56公里,面积1.8万平方公里,长272公里,平均宽102公里。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33米。
航拍图是这样的。
很明显,洼地与其西边的戈壁存在一道明显的悬崖。
这道天险的存在,令德军坦克无法穿越盖塔拉洼地。
地形说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当时双方的处境。
1942年6月,为了准备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调动了德国的所有资源。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对苏作战顺利,希特勒还把部署在地中海战区的德国空军第10航空队主力调走了。
二战期间,德国海军在地中海几乎没有水面力量,德意联军运输船队的护航任务,主要由意大利海军承担。
可意大利海军是个软柿子,被英国地中海舰队按着地上摩擦。
因此在苏德战场主动权易手之前,真正在北非协助隆美尔高歌猛进的决定性力量,其实是德国空军第10航空队。
他们以意大利机场群为基地,辐射大半个地中海,完全压制了英国海军,使得德意联军的海上补给有过一段时间的顺畅。
但随着苏德战场吃紧,第10航空队主力于1942年下半年调走,位于马耳他的英国战机和地中海舰队又死灰复燃了,不断袭击从意大利开往利比亚的轴心国船队。
如此一来,德意联军的补给就基本断绝。
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意味着德意联军无法从海上绕过阿拉曼防线。
补给基本断绝,又导致德军装甲部队没有足够的油料绕过盖塔拉洼地。
因而,摆在隆美尔面前的选项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正面突破阿拉曼防线。他将无法发挥自己最擅长的机动作战。
再来看英军的情况。
自1942年5月开始,英军从利比亚中部一路撤退,连续溃逃1000多里。
退至阿拉曼后,英军的士气跌入谷底,但补给线却大大缩短了。
从阿拉曼到亚历山大港,也就几十公里。
这么短的距离,使得前线英军补充起来非常方便。
另外,图卜鲁克陷落时,丘吉尔正在美国访问——找罗斯福讨饭呢。
图卜鲁克的陷落,虽然是坏事。但却可以让丘吉尔光明正大的向罗斯福提需求。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罗斯福从美军现役装备中拨出300辆谢尔曼坦克交付英军,又顺道援助了英国大批的军需物资。
在美国的支援下,英军物资充足,并且占尽地理优势。
因为德军推进得太快,补给线长达2000公里。并且严重缺乏汽油和给养。
这时候的隆美尔,只是表面上气势汹汹罢了,其实已是强弩之末。
因此,英军此时只需要集中兵力,守住阿拉曼至盖塔拉洼地之间的狭长地带,保证德军无法突破就完事了。
英军不动,耗也能把隆美尔耗死。
02
1942年7月1日,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
英军指挥官奥金莱克选择防御,隆美尔则主动发起进攻。
此后7月2日和7月3日,德军又连续发动突击,不给英军一丝地喘息时间。
这几次进攻,隆美尔投入的兵力其实很少,也就70辆坦克。
而对面的英军有700辆坦克。
用区区70辆坦克就敢硬刚10倍于己的敌人,这并不是隆美尔托大。
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头上只有这么点家当。
在巨大的兵力差距下,德军的进攻毫无意外的失败了。
奥金莱克一看,搞了半天,你隆美尔就这么点兵力,还敢追着老子打,欺人太甚!
气急败坏之下,奥金莱克连续组织了两场反击。
奥金莱克是个稳健型选手,且擅长战术布置。
隆美尔曾评价奥金莱克:“他是许多英国将领中唯一具有大将之才的人”。
但是,奥金莱克有个致命缺点,那就是驭下过宽。对下属太放纵了。
英军第一次反击前,奥金莱克制定了一套周密战术,试图从南面包抄德军。
可命令刚刚下达,德军就破译了英军电报。
隆美尔根据掌握的情报,从战线北面抽到第21装甲师迎击英军。
英军士气低下,加之指挥官对奥金莱克的部署也有意见。
结果见到德军后,英军调头就跑。
隆美尔这时候其实也是打肿脸充胖子。
第21装甲师南调后,驻守在北面的德军第15装甲师只有15辆坦克,而他们正面的英军第1装甲师有90辆坦克。
如果英军第1装甲师集体出动,压上去!德军肯定扛不住。
但英军畏首畏尾,怂得要死,错失战机。
第二次反击,奥金莱克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挑柿子捡软的捏。
手下那帮饭桶打不过德国人,难道还打不过意大利人?
于是反击开始后,英军逮住意大利军就是一通火力输出。
避实击虚确实有效果,意大利军不堪一击,德军一度被搞得首尾不能兼顾。
但当战场形势有利于英军时,英军素质低下的毛病又显露无疑。
英军步兵推进期间,担心己方坦克可能不会提供支援,一路上磨磨蹭蹭。
结果这次反击又不了了之。
7月21日夜,奥金莱克经过周密策划,又发动了第三次反击。
这一回,英军出动200辆坦克,四倍于德军。计划进攻中路的鲁维沙特山岭。
这次反击一旦成功,德军势必要遭到灭顶之灾。
但战斗开始后,英军又重复了老问题。
各部队之间互不信任,缺乏有效配合。
奥金莱克制定的战术其实挺好的,可命令下达后,却总是弄得一团糟糕。
这就好似让隆美尔指挥意大利军,纵然他本事再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英军自乱阵脚,隆美尔抓住时机,指挥德军各个击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击毁英军坦克118辆。而德军只损失了3辆。
7月27日,奥金莱克发动第四次反击,决定在艾沙山及米特里亚山岭发动进攻。
战役发起后,进攻北面艾沙山的英军表现还好,只有轻微损失。
但进攻南面米特里亚山岭的英军,居然被自家的地雷拦住了去路。
德军见状,反手一击,打跑了英军。
连续四次反击都没成功,奥金莱克决定固守,与隆美尔对耗。
03
从战术层面考虑,奥金莱克的决定并无问题。
但他忽略了人心。
前线英军连续反击失利,后方人心顿时便浮动了起来。
一时间,英国侨民涌入亚历山大,把港口堵得那叫一个乱七八糟。
从开罗通往邻国的公路,同样被堵得水泄不通,整得就像世界末日了一样。
受此影响,英军后方指挥部也是人心惶惶,甚至开始烧起了文件,随时准备跑路。
其实说来,后方的混乱还得“归功”于丘吉尔。
为了掩饰北非英军的无能,邱胖胖把隆美尔吹得神乎其神,弄得英国人听到隆美尔的大名就胆战心惊。
但实际上,隆美尔此时已是强弩之末。
而英国因为掌握了制海权,又有美国的支援,可以源源不断往埃及运兵、运补给。
因此,打败仗对于英军而言,根本不算个事。
奥金莱克只要能稳住防线,不出去和隆美尔约架,德军必败。
但英国侨民和英军不管这些,都以为今天不赶紧跑,明儿个就跑不了了。
而作为首相的丘吉尔,虽然他明白道理,但政客的眼里只有选票。
为了选票。他需要中东传来捷报。
所以在权衡再三后,丘吉尔决定让奥金莱克背锅。
1942年8月4日,丘吉尔飞抵开罗,解除了奥金莱克职务。
你小子不敢打是吧?那你滚去印度吧。
随后,丘吉尔任命原中东英军第13军军长戈特继任第8集团军司令。
英国第8集团军是北非战场的野战主力,组建于1941年9月。
初建时,下辖第13军和第30军。
戈特作为原13军军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属于凭本事荣升。
但倒霉的是,人事任免下达不久,戈特在上任途中遭到德军战斗机截杀,意外身亡。
戈特的死,让丘吉尔一阵眩晕。无奈之下,他只好任命时任英格兰东南军区司令的蒙哥马利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
作为二战十大名将之一,蒙哥马利虽然名气挺大,但要说他能力有多强。
只能说,就那么回事,水平还是有的,只是不多。
而且早年时的蒙哥马利,为人顽皮,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就是个学渣。
不过老话说得好,上帝给你关闭一扇门,就一定会再给你打开一扇门。
别看蒙哥马利的成绩不好,但是人家非常懂得拉帮结派。可谓“驭人有术”。
1942年8月13日,蒙哥马利到达开罗后,迎接他的是混乱的部队和低落的士气。英军上下弥漫着一股随时准备撤退的气氛。
为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蒙哥马利对第8集团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把部队里面那些贪生怕死,不听指挥的军官,从上到下撸了个遍。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增援也抵达亚历山大港。
经过整顿后,第8集团军兵力达到19.5万人,拥有1200多辆坦克,2311门火炮、750架飞机。
而对面的德意联军,虽然趁着英军休整,也补充了兵力和弹药。
但即便补充后,也只有10.4万人。
其中隆美尔指挥的德国非洲军团仅5万人,坦克仅489辆。
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德军都远不如英军。
04
英军不停地补充。
隆美尔望着对面的港口,一会卸坦克,一会卸燃料,一会卸鸡鸭鱼肉。而自己这边连玉米糊糊都快吃不上了。急得是心急如焚。
更让人感到崩溃的是,美国的海量援助将在9月抵达埃及。
如果继续坐视英军补强,这仗就彻底没法打了。
为了打破被动局面,隆美尔决定趁美援抵达之前,抢先发动进攻。
8月,隆美尔策划了一个进攻方案。
即以一个德军师和两个意军师,牵制阿拉曼防线北部的英军第30军。
再以三个德军装甲师和一个意军摩托化军,向驻守防线最南端希迈马特的英军第13军实施主攻。
待从南端突破英军防线后,立即抽出部分兵力向东推进到哈勒法山,尔后沿着山脊迂回,对英军主力实施包抄。
与此同时,再拿出部分兵力先向北直插海岸,接着向东突击,切断英军补给线,摧垮英军的抵抗意志。
隆美尔的计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计划泄密了。
等待他的,将是英军布下的巨大陷阱。
根据掌握的情报,蒙哥马利决定以重兵防守战线南端及哈勒法山。
为此,英军的防御兵力增加到了8个师。
此外,英军还布设了6个相互连贯的布雷区,并构筑了坚固的炮兵阵地。
1942年8月30日晚,德意联军按计划向英军防线南端的要塞发起进攻。
哈勒法山之战打响。
由于英军早有准备,开战之后,英军的炮弹就像暴雨一样,倾泻到德军的阵地上。
与此同时,英军战机也对德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
这种令大地为之动摇的钢铁洪流,导致德意联军连穿越英军的雷区都十分困难。
8月31日,根据前线传回的报告,隆美尔意识到,行动已经失败了。
但就在隆美尔准备下令撤退时,前线又传来报告,称德军2个装甲师已经突破到了英军雷区的尽头。
前面说过,时间不等人。若是拖到9月中旬,美援到达,德军必败。
隆美尔输不起,决定奋力一搏。
为此,他在调整作战计划后,下令继续攻击。
根据调整,德意联军缩小了攻击范围,决定不再绕过哈勒法山,而是直接翻越它。
不过,蒙哥马利的反应也很快。
就在德军调整计划不久,英军的增援便已到位。双方随即进行了一场坦克大战。
战至9月2日,德军因为油料严重短缺,出现了大量坦克趴窝的情况。
坦克没油,不可能弃车步战吧?
无奈之下,隆美尔只得认命,下令撤退。
至此,哈勒法山之战结束。
此战,德意联军损失50辆坦克、570人阵亡、1800人负伤、500多人被俘;
英军损失了68辆坦克,人员损失多于德军。
尽管伤亡大于德军,但英军家底厚,打平就是胜利。
经过哈勒法山一战之后,英军士气大振。
丘吉尔得知消息,不断催促蒙哥马利与隆美尔约架。
但蒙哥马利不打无把握之仗,明明我可以把对面耗死,为什么要主动出击?
难道我要去对面抢沙子吗?
丘吉尔由于刚刚解除奥金莱克职务,此时也不好再临阵换将,便不再强求。
不知道听到消息,奥金莱克会不会哭晕在厕所里。
因为按照他的计划,英军将于9月转入反攻。
结果蒙哥马利拖到了10月,而丘吉尔居然同意了。
05
1942年9月23日,连日的征战让隆美尔身体不适,被迫回国治病。
离开北非前,隆美尔根据部队存在油料不足,缺乏制空权的情况,放弃了德军最擅长的机动战。改打阵地战。
也就是利用步兵坚守防线,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英军的突破。
一旦英军突入防线,立即采取反击手段将其消灭,以避免英军扩大突破口。
为此,德军沿着英军防线,修建了一条60公里长,纵深15公里的防御体系。
防线的前沿是一道纵深约1800米的雷区。
其后是无人地带,仅配置少数前哨加以监视;
无人地带的后面是主防线,部署了重兵防守,另配备高爆炸弹、火炮和反坦克炮。
在主防线之后,是德军装甲部队。
如果英军不打到主防线,装甲部队能不动就不动,尽量节省油料。
另外,为了保证不被英军避实击虚,隆美尔还将德意两军混编。
隆美尔回国期间,德意联军由施登姆上将代理指挥。
1942年10月23日,苟了两个月的蒙哥马利终于下定决心反击。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打响。
根据蒙哥马利的部署,英军在阿拉曼南面投入一个军,实施佯攻;
在北面投入两个军,实施真正的进攻。
10月23日21时40分,英军首先集中1200门火炮,对德意联军的阵地进行猛烈炮击。
紧接着,步兵趟过雷区进攻。
因为德军的地雷大多数是反坦克地雷,步兵踩上去不会触发。所以这场反击便被命名为“轻足行动”。
英军炮击期间,德军司令部的通信设备遭到破坏,指挥系统瘫痪。
更糟糕的是,代理隆美尔指挥的施登姆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了荒郊野外。
施登姆的猝死,导致德意联军群龙无首。
收到消息,隆美尔主动请战,并于10月25日返回前线。
在此之前,德军已经打退了南面助攻的英军。
蒙哥马利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南部放弃进攻,北部仍按原计划继续强攻。
根据战场形势,隆美尔负责指挥后,集中装甲部队向北面的英军发起反击。
隆美尔此时之所以舍得出动装甲部队,是因为临行之前,希特勒向他保证,有5艘运输船,正在从5条不同的路线赶往北非港口。
只要船靠岸,北非军团就能得到急需的油料、弹药和机器零部件。
10月26日,德军第90轻装甲师和刚从南线调到北线的第21装甲师集合后,向英军发起反击。
如果蒙哥马利此时恢复在南线的攻势,德军防线肯定就崩溃了。
因为第21装甲师的燃油储备少得可怜,只够跑单程的,去了就回不来了。
但蒙哥马利未能抓住战机。
26日的大战,双方打了个平手。
这对隆美尔来说,并非不可接受。
只要补给到位,他有信心打垮英军。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轴心国的5艘运输船,居然全部被英军飞机击沉了。
没有后勤补给,尽管此时战场上仍然在厮杀,但胜负已定。
10月27日,隆美尔组织力量,投入两个装甲师和步兵主力发起反攻,遭到英军第一装甲师的顽强阻击,反击失败。
10月28日,英军发起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29日,德军以损失三分之一坦克的代价,打退了英军。
战斗至此,双方的损失基本是1:1,但由于英军财大气粗,当德军战损过半后,英军的优势反而更大了。
11月2日,利用绝对优势,英军在北部战线发起猛攻。
隆美尔不得已,只好从南线抽调兵力北上增援。
待南线德军北上增援后,蒙哥马利立即在南线发动代号为“增压”的战斗。
见南线又有危险,隆美尔只好又把第90师的预备队投入到南线。
经过一番激战后,德军暂时封住了缺口。
可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终究撑不了多久。
11月4日,鉴于防线岌岌可危,隆美尔在未经得希特勒同意的情况下,下令撤退,将部队后撤到阿拉曼以西96公里处的富卡防线。
德军撤退前,隆美尔充分发扬了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
他让人带走了淡水和食物,留下4个意大利师进行抵抗。
然而意大利人岂会甘做挡箭牌?
德军前脚刚走,4个意大利师就集体投降了。
11月5日,英军发起追击。
但天公不作美,刚追了一天,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英军大量坦克和装甲车直接陷在了泥潭里。
隆美尔见状,命令德军扔掉武器装备,轻装逃脱。
11月7日,蒙哥马利下令停止追击。因为盟军即将在西线登陆,不需要追击了。
11月8日,盟军实施“火炬计划”,10.3万名英军和14.6万名美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
这些地方是维希法国的殖民地。
法国人,嘿嘿,你懂得,举白旗的速度堪比意大利人。
因此,在西线登陆的25万盟军很快就推进到了突尼斯边境。
随着德意联军退守突尼斯,利比亚成了不设防之地。
1943年1月23日,蒙哥马利指挥第8集团军攻占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至此,盟军完成了对德意联军的合围。而德军只能在突尼斯边境构筑防线,作最后的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