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联合国首次明确《联合国宪章》下的主权平等原则适用于网络空间的立场。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亦开宗明义地申明“维护网络主权”的立法主旨。究竟什么是“网络主权”?通过梳理各国网络主权实践、阐明其概念、论证其适用原则,成果文件《网络主权:理论与实践》(2.0 版)(以下简称《2.0 版》)希望能澄清外界误解、凝聚各方共识,并作出积极探索。
网络主权不是绝对主权而是灵活主权
作为古老主权观念的当代发展,网络主权既坚持传统主权中独立、平等、公正的主张,又去除了过时的僵化教条。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所言,绝对和排他性的旧主权原则如今已站不住脚。
网络空间的技术性、虚拟性和跨国界性让各国发现,在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为了达到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的目的,它们不得不更少地依赖某个国家,而更多地依赖复杂的国际体制。
从长远来看,国际和平的维持以及随之而来的独立民族国家的维持,是以各国交出一部分主权为条件的。就此而言,对主权的自愿让渡和自我限制并未贬损主权,相反,它通过广泛的国际义务提升了国家主权的行动能力。
网络主权的灵活性鲜明体现在《2.0 版》对网络主权的三层分类上。网络设施与运行、网络数据与信息、社会与人三个范畴,国家主权的内容、方式和边界既有所差异,又环环相扣,反映出在维护网络空间和谐发展目标下,对网络主权不同向度的系统认识和动态权衡。
11月22日至24日,2020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浙江乌镇举办。图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展板。
网络主权不是单边主权而是合作主权
只强调单边的主权并非“主权”,而是“霸权”,中国的网络主权反对的正是“网络霸权”。
为此,《2.0 版》明确提出“合作原则”,主张“基于《联合国宪章》所提倡的‘善意合作’原则,各国应尊重他国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打造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治理体系,致力于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发展”。
单边主权强调权力,合作主权更强调权利与义务。《2.0 版》基于“无论在物理世界还是网络空间,主权都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的立场,阐释了网络主权的义务维度,提出了各国在享有网络主权所衍生的权利的同时,应切实履行国际法义务。
除了不侵犯他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等传统义务之外,各国在网络空间中还负有特有的审慎预防义务和保障义务,前者要求“各国不得蓄意允许其领土,或在政府控制下的领土或网络设施、网络数据和信息,被用于实施损害他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网络活动”,后者要求“各国有义务保障其管辖范围内相关网络主体的合法权益,也有义务在保障网络空间秩序、安全和发展的同时,促进网络空间开放与自由”。
网络主权不是封闭主权而是开放主权
作为互联、互通、互动的空间,网络空间不应走向封闭,也不能走向封闭。
正如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针对美国“净网”行动所声明的那样,“碎片网(Splinternet)”违背互联网的初衷,违背互联网全球互联、开放、去中心化的本质,违背技术架构的公平普适性,严重威胁互联网为人类带来更广泛合作互利、全球覆盖和经济增长的能力。
鉴于此,《2.0 版》旗帜鲜明地提出:“倡导与实践网络主权,并不否认各国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作用,并不否定网络空间的互联互通性、必要秩序基础上的信息自由流动性和创新性,也绝不意味着封闭或割裂网络空间。”
中国的网络主权致力于在一个混乱与失序的世界中确立秩序与条理,从而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开放的主权观念一方面意味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框架”。各国在网络空间行使主权的实践必然存在多样性,如何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对、彼此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边参与和多方参与机制,推动网络空间的“共建、共享、共治”,是各国为之共同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开放的主权观念将网络主权视为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科技发展、认知深化和世界的数字化转型,网络空间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快速拓展,主权原则在网络、信息、社会与人等范畴中的适用仍面临争议,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权力调适远未完成,这些新命题、新规则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网络主权必须因时因势而变,才能回应挑战并历久弥新。
网络主权为互联网全球治理奠基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便致力于为互联网创建一个全球性的协调和决策框架,以期在不存在政治权威的情况下,达到网络善治。
然而,由于各国对网络空间的理解缺乏观念共识,实践中因数据信息流动引致的全球冲突日益激烈,网络善治的美好图景远未来临。
作为拥有网民最多、数字经济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中国是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正如有识者所洞见:“现在的问题不再是互联网如何影响中国,而是中国如何影响互联网。”一个灵活、合作与开放的网络主权观念反映出“天下大同”和“执两用中”的中国智慧。
《2.0 版》绝不是网络主权这一宏大问题的终结,而是优化与迭代的回应。放眼未来,我们期待着网络主权的实践不断丰富,网络主权的观念日臻完善,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全球网络新空间早日来临。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审核:王韶云
编发:王 安
素材整理:许晓伟、施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