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之前写过的《心理杂谈:中国人的心理边界没有外国人的好?》讲了一下国内心理学圈内的常见误解和误导,就是中国人的心理边界没有外国人的好,我认为这是有很大问题的。隐含着对外国(主要是美西)的美好投射,以及对中国自己的自卑化的认同,对自己是自动化的贬低。
我并不认为中国人没有边界,也并不认为中国人的边界就比美西的差。我觉得双方都有各自的边界意识,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只是不同,不是优劣,更不是有无。
还有一个对于边界的误解,不仅盛行于纯心理咨询圈,也流行于家庭教育圈。那就是大家都认为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边界的随意侵犯和破坏。或者更直白一点,就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感太强烈和过度了,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导致孩子没有自我空间,孩子没法有自我等等。
从社会新闻事件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接触来说,的确有些父母对孩子是有过度的控制的,让孩子没法建立起自己有效的边界的,给孩子带来了很多身心的困扰。
我并不想否定或者掩饰这些存在。但这些并不代表全部,这些有些也只是表象,里面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也要看到。
就比如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道的,抛开民族特性,社会发展水平等来谈中西方的心理边界的对比,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公允的。
各有不同,各有好坏
不能以一山不容二虎来否定群体的绵羊没有边界或边界不好一样。两类动物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食物来源是完全不同的,导致他们的边界的表现也会不同。简单的以各自之间的物理距离来判定谁更有心理边界是不礼貌的。
说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国外父母干涉孩子的z教信仰,从小就告诉(强迫)孩子只能信仰什么。国内却不太会干涉孩子的z教信仰这些,儒释道基本可以自由选择,而不是从小就被灌输只能信某一个。
同样的,这是中西方之间的信仰环境不同导致的不同,我们也不能仅凭这一外在表现就说国内父母对孩子边界的尊重比国外父母好。
我们在影视剧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美西方父母跟孩子的相处过程,父母很尊重孩子的隐私和边界,跟孩子是很平等的相处。虽然是影视作品多少含有宣传的成分,但我也不怀疑他们就没有这样的存在。
我相信他们是有些父母能够真的做到尊重孩子边界,尊重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的现象的,中国也有这样的父母呀。在没有靠谱的统计研究前,不能凭感觉说谁多谁少。
但另外一面,美西也经常爆出一些涉及儿童的丑闻,Q禁,X虐等等也是有不少的,这个严重不尊重孩子生命权的这种践踏孩子边界的事情也是不能忽视的。咱们不能只看到人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人家不好的一面。
同样的对我们自己,也不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也要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比如中国人是大家族,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住的近,在很多人眼中的边界不清,也带来了好处。那就是大家之间的照应和监督也会更多,在中国这样的上新闻的恶性事件就要少非常多。国外的大house,邻居之间住的远,家里也没有老人,如果父母虐待孩子的话,其他人是很难及时发现和干预的,这也是客观事实。
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好像更多的显得父母高高在上一些,更不尊重孩子的边界一些。这里面也有文化的因素。中国是孝文化(我是孝感人,认可孝文化,虽然有少许糟粕,以后有机会再聊这个话题),是尊重长辈的,长辈地位要高一些。但不是绝对的高高在上的那样。因为古人也讲究兄友弟恭,母慈子孝、尊老爱幼等,这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的要求的。哥哥友善对待弟弟,弟弟恭敬哥哥。母亲对孩子慈爱,孩子对母亲孝顺,晚辈尊敬长辈,长辈也要爱护晚辈。
小时候子女依赖父母养育,父母老了依赖孩子的赡养,从这个长远的视角来看,其实双方也是平等的,不是谁一定且一直压对方一头的关系。中国是一种长幼有别,但有来有往的人格平等的关系状态。
当然在这样长幼有别的情况下,人会更容易产生一种高于孩子的感觉来,更倾向于去破坏孩子的边界。这不代表我就认为国外的亲子之间就更平等哈。但我们的文化确实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或者产生这样的状态而已。并不代表人有错,也不代表文化有错,只是跟西方文化不同而已。是不同,不是差异。
在孩子要赡养年老的父母的角度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会更多一些,对孩子的管控自然也会更多一些,因为自己老了要靠这些孩子。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是自己的养老的资本,当然要更用心的打理,希望能有更稳定更多的产出。
当然,这种私心也是有的,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非个人功利性的,比如期盼孩子成为国之栋梁,为国争光,光耀门楣也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和动力所在。
从有利的一方面来说,这样的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更容易出成绩有成就;从不利的一面来说可能会过度干预孩子自己的边界和发展,对孩子有过高期待而压垮孩子。这是硬币的两面,我们不能看到不利的一面就抛弃这枚硬币。
国外是没有赡养老人的传统的,所以在这一方面的动力自然也会小很多,对孩子的控制也会小一些,所以显得亲子之间边界清晰一些,更尊重孩子一些。
不过也有因为要保持边界,为了尊重孩子,对孩子的的关注度要低一些,要求松一些的反面就是个人能力和发展也会低一些。很多普通的中国孩子(甚至“学渣”)去国外留学,是要高于西方的平均水平的。这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说到赡养,可能有些人看到了西方没有赡养义务的好处,即使亲子之间的边界更清晰。但也要看到缺乏赡养传统带来的坏处,比如社会对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重视度不够,老年人的晚年生存质量欠佳等等。当然,选择了赡养的好处,也得承受赡养带来的好处。这是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文化的不同选择而已,都是适合自己的。
当然我上篇文章讲到的中西方民族性,人口面积,发展程度等等的不同,也会导致人和人之间的边界的不同,当然也包括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不同。这是有很多底层的不同导致的外在的不同表现。
从学习的卷说起
孩子的学习,是最被心理学圈和家庭教育圈诟病的现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管控,是严重忽视和突破孩子心理边界的重灾区。很多人会吐槽孩子的作业,课外班挤占了孩子自由的时间,仿佛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
有学生带着申诉式的调侃道: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一句话,道出了孩子的被迫和无奈,仿佛孩子的边界已经被父母全面入侵,没办法活出自己。
社会上各种鸡娃,虎爸虎妈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仿佛在学业上的卷让中国人亲子之间的边界丧失殆尽。
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上的“丧心病狂”成了破坏孩子心理边界的强烈证据,仿佛“人脏俱在”,不容置疑。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是因为中国父母没有边界意识才作出这样严重破坏孩子边界的问题吗?这样的归因是不是太简单了呢?
就好像你问一个胖子:你为啥胖?他说:是因为我贪吃。似乎贪吃就是原因,好像改掉贪吃的毛病就可以了。但问题是引起贪吃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有遗传的,病理的,心理的,还有环境等的原因,如果底层的原因没有弄清楚,只是贴一个贪吃的标签,是解决不了“胖”的问题的,甚至都不是胖的真正原因。
在卷学习这方面,不能简单以不尊重孩子边界为由,我认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1、社会发展程度和情况不一样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很多资源和配套是不完善的,目前也是不够的,至少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好的资源就那么多,当然只有更努力,更优秀才能得到。
也因为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卷出来的机会比较大,卷出来后的收获也会比较大,所以大家更倾向于卷。那些“岁月静好的”国家和地区多是发达后国家,资源充沛不用太费力卷,另外经济停滞甚至萎缩,导致卷出来后的收益不佳,所以不如躺平一些。
也因为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有追赶的压力,肯定是要付出比领先者更多的努力才行的,比如我们要多学一门外语,而西方国家则不用,至少不强制,难度也低很多(毕竟很多是所谓的拉丁语同源)这也导致我们整体都会更加勤奋,要付出更多才行。以后,咱们中国发展的更好了,越来越多的人要学习汉语的话,你看看他们的学习压力和强度就知道了。
人多地少也是事实,美国,欧洲的面积跟中国差不多,但人口只有中国的几分之一。如果他们的人口数量达到我们的规模,他们民众的各种卷也会提升几个量级的。
这样的社会人口基数,发展基础,甚至政体基础都不同的情况导致的学业压力等的不同,继而导致的父母对孩子管控程度的不同,不能简单说是中国父母的边界不清的问题。
美西方的顶级学校对广大学生的需求来说也是稀缺的,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拼,非常卷的,父母的管控和精力的投入不比中国少,这些多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能有资源和背景卷的。普通民众是缺乏这样卷的资源和基础的,而不得不躺平。
中国的普通人能卷,也是说明普通人还有阶层跃升的机会和可能性的,能够卷也是普通人的幸运。虽然卷起来很残酷,但我们也要看到还能卷的背后的正面意义和价值的,不能一棒子把卷打死。
2、中西方传家传统不一样
中国讲究的是尊师重教和诗书传家,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功利取向,也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功名取向,还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取向。中国人的劝学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皇亲国戚,勋贵世家,富商巨贾们要传承家业,兴旺家族,后代也基本是要走科举这条路的,不然几代之后也会跌落为平民。黎民百姓也可以因为读书考取功名,实现阶层的跃升,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就如种菜的传统,这是深入我们骨髓里面的东西,这是我们民族竞争的优势和策略之一,不能简单否定之。儒家文化圈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习是不卷的,父母在这方面的投入和督促力度都是远高于美西方国家的。虽然自己人对此也有诟病,但儒家文化圈文明的源远流长,竞争力和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美西方不一样,他们不是诗书传家,他们是财富传家。所以有各种家族式的大财团,历经几百年而不衰,也有所谓的千年贵族。传承的稳定让很多人羡慕,但背后不正好说明社会阶层的固化,其他普通人几代人的努力也没用吗?是中国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好,还是他们这样更好?屁股不歪的话,答案显而易见。
且不说西方很多政客和巨富是世代传递的。我们就说一下大学录取这个部分。名校是优先录取校友的孩子的,而且有钱人是可以捐钱买学位的。另外更重要的是比起成绩,他们更看重介绍信,这不就是合法的条子吗?很多接近满分的考生,如果没有介绍信,也是无缘名校的。
能让这些名流开条子的人,是什么人的孩子,这些孩子平时的社会活动等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得到的吗?当然也可以花重金买这些名流的条子。以后入职找工作等也是需要这种条子的,这些通过财富和权利就能够获得的特权,这保证了权贵阶层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和社会资源,他们阶层跌落的风险就很小,相对的普通人实现阶层跃升就很困难了。
所以西方的财富传家是可以做到有序传递下去的,不需要逼迫孩子努力去卷出花来,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考试以外的素质。不过代价就是社会的阶层更为固化,底层缺乏足够的上升通道。
中国人的子弟内部要面临的学业压力和竞争是非常巨大的,权贵子弟们都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不过他们还可以退而求其次到国外去获得教育资源,去镀金。这也说明了国内的教育是非常卷的,也是相对非常公平的,至少隔档了大部分权贵套取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和机会。
在中国最靠谱的方式就是诗书传家,读书的基本是相对均等的,中下阶层的可以借助读书实现跃升,中上阶层如果不勤奋苦学,一样会阶层下降,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学习,这不仅增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也总整体上提高了全面的知识素养和文化底蕴。
只要你有天赋和才华,加上你的勤奋和努力你就能够出人头地,如果再加上一些机遇的话,个人发展基本可以上不封顶。
西方社会,财富和权利通过继承就可以实现,不太需要逼迫孩子,纨绔子弟照样混的风生水起,至少保持阶层不滑落的几率要比中国社会大非常多。
林则徐留有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有何用!代表的就是诗书传家的思想。
尊师重教,知识而不是财富和权利的传承和积累,才是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的核心。
当然,目前我们有些无效的卷或者低效的卷,卷的边际效用也在降低,贫寒子弟鲤鱼跳龙门的概率下降了很多等等也是教育的问题,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教育考试的作用,高考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否认的,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中要不断去解决的问题。
综上,抛开以上事实和原因不谈,只归结为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缺乏边界,破坏孩子心理边界,这是不公平的,也是太浮于表面的。
我们作为不同文化、时代、社会的人,不同的群体是会有相应的心理特征的,个人心理不能完全脱离于群体和社会背景。忽视不同底层背景的影响,单纯将个体进行比较,是不公允和肤浅的。
何况任何比较,都应该有科学靠谱的调查和研究,而不是凭感觉,这首先就不科学。如果经过可靠深度的调查得出中国父母对孩子缺乏心理边界的意识,那么我们再说这样的带有结论性的话,是没问题的。
即使结论真如此,我们也不一定非要抛却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保持亲子之间更清晰的边界。当然也不代表我们固步自封,对我们民族有利的,我们也是可以消化吸收的,适度增强亲子之间的边界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