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8月9日,市商务局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六安市“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市商务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并就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商务部门开拓进取、积极有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各项商务经济指标稳中有进,为加快绿色振兴,建设幸福六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成绩
(一)商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十九大以来,我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心无旁骛地推动商务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内贸流通不断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7年的 6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68.5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GDP年均增速3.2个百分点。
二是对外贸易回稳向好。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7亿美元,同比增长35.3%,201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13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实现了较快增长。
三是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017年的4.38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5.03亿美元,增幅14.9%。当年新增备案外资项目13个,合同外资1.76亿美元。
四是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十九大以来,我们全力推动电商发展,2018年全市农村电商交易额161.1亿元,其中下行约84亿元,上行约77.1亿元。全市共建成7个县(区)级公共服务中心、12个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个乡村服务网点。2018年全市电商发展综合考评位列全省第三名,比2017年前进一名。
(二)商务经济质量显著提升。
十九大以来,我们着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努力实现商务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一是限上商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全市纳入限上统计的商贸企业607家,当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含个体)129家;已兑现新增限上企业奖补资金295万元。
二是便民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九大以来,商务部门牵头抓好市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基本完成城区10个农贸市场整治任务,助力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三是外贸增长方式趋优。2017、2018年两年新增外贸实绩企业百余家,新增外贸经营权备案企业240家。出口产品进一步优化,机电类产品出口占据六安市出口产品之首。进口比重逐年提升,2017年进口总额首次超亿美元,增幅居全省第一。
四是利用外资结构改善。2018年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位资金20487万美元,占全市外商投资总额的40.7%;房地产、酒店、城市燃气供应等现代服务业到位资金16488万美元,占全市外商投资总额的32.8%;电子、食品、轻纺等普通制造业到位资金13331万美元,占全市外商投资总额的26.5%。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六安市利用外资的主要领域。
(三)商务经济内涵日趋丰富。
这几年,我们努力拓展商务工作领域,商务经济内涵不断充实,影响力持续增强。
一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十九大以来,全市农村电商交易额跃至161.1亿元,其中农村产品上行超70亿元。霍山、金寨、舒城、霍邱、裕安先后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资金9500万元。2018年金安区、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被认定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先进县,是全省先进县数量最多的市。此外,我们还成功争创了9个省级示范镇、28个省级示范村。
二是会展经济稳步发展。2017年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羽博会,会上共签订外销合同累计8541万美元,内销合同1.2亿元,实现现场销售1760万元,累计成交额折合人民币7.01亿元,较上届增长22%。我们先后成功举办了安徽春茶季·阿里巴巴电商脱贫(六安)启动仪式、舒城电商扶贫现场会、霍山电商巩固提升推进会、首届好网货大赛,助力了农村电商扶贫;举办了首届皖西白鹅美食制作大赛、首届大型汽车展、第二届皖西小商品博览会暨2019年货节、2019首届皖西美食(泉水龙虾)文化逍夏季,提升了消费水平;组织了300多家次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广交会、高交会等展会,开拓了国际市场。
三是商贸服务持续发展。支持引导吉宝皖江冷链物流园、紫竹林农产品物流中心、传化信实公路港等开展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市共同配送发展。积极开展安徽老字号、特色商业街区、绿色饭店、钻级酒店等商贸品牌创建,鼓励商贸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金安区悠然蓝溪成功申报安徽特色商业街,舒城县赛福宾馆获得三叶绿色饭店称号,实现六安市绿色饭店零突破。
(四)商务经济环境逐步优化。
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在国家、省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同步完善出台了市级《外贸促进政策》、《加快发展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实施意见》、《城区农产品市场建设改造实施方案》、《推进电商进农村全覆盖实施意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商务促进政策文件,加强政策宣传,加快政策兑现,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发挥政策杠杆作用。
二是积极争取资金。先后累计争取了省级及以上政策支持资金4192.82万元,其中安徽省外经贸政策支持项目资金1044.9万元,省级及以上电商发展资金1977.92万元,省级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256万元及省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64万元。
2019年上半年,六安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7亿元,同比增长11.6%,总量列全省第6位,增幅列全省第9位,高于全省增幅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3.77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增幅高于全国5.84个百分点。实现利用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完成全年目标的56%,总量居全省第9位,增幅居全省第8位。全市农村电商交易额90.37亿元,上行42.07亿元,同比增长25%。上行农产品网销额26.07亿元,同比增长20%。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努力促进市场消费。
重点办好第二届汽车展、第七届中国(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2019皖西商品博览会和年货节等促消费活动。
加大限上企业培育力度,加强对县区督导,缩小与兄弟市差距,推进社零争先进位。
同时,调整限上社零工作思路,即四县保增速、扩总量,四区稳总量、提增速。
二是持续抓好“两稳”工作。
在稳外贸方面,强化外贸主体培育,积极指导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同时加大外贸业务回转。组织企业参加好秋季广交会、进口博览会等进出口展会,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企业,推进省级跨境电商园区建设。
在稳外资方面,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建立重大项目工作联系制度,促进项目资金早到位、早开工。加强对存量企业联系,支持做大做强,实现增资扩股。加大招商力度,加强与县区和部门配合,做好外资项目的收集工作,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投洽会等会展平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
三是推动电商加快发展。
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商扶贫整改工作,强化电商网点监管。继续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贫困村电商网点逐村督查指导,确保整改到位。
强化培训服务,提高农产品上行服务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农产品网销。研究降低电商物流成本方案,推进农村电商优化升级。组织开展好第二届全市好网货大赛。
四是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争取六安海关尽快运行,高标准做好企业通关的各项工作。尽快落实市口岸办人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海关做好企业进出口通关的业务指导,提高通关效率。
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走访,切实解决企业在营商环境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记者提问
1.目前全市各县区都建有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对想做电商的人能提供什么服务?
答: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是扎根于农村,服务于政府、企业、农民,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公共服务体系,面向全县(区)各市场主体的服务机构。
可以由政府招聘一批熟悉电子商务运作的人员,成立或指定专门工作机构,负责运营管理。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运行,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交由具备运营经验及条件的企业运营管理,定期重新招标。
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培训、物流、农村服务站、农村产品营销和供应链体系,解决理念、创业培训、氛围营造、农产品销售、O2O农村消费等问题。
协助提供公共仓储、代发货等基础服务;加强品控,制定标准,建立农村产品供应链上行体系;推动政府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整合资源,协助农村群众对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第三方服务商(如:物流、金融)等,让有意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能在公共服务中心找到所需要的相应服务。
2.请问纳入六安市限上企业的入库标准是什么?六安市目前限上企业现状是什么样的?
答:纳入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的标准是: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商业批发企业,500万元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200万元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
截止2018年底,六安市共有限上企业607家,其中2018年新增129家。为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全市限上商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激励,2017年六安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的实施意见》,对年度新增限上商贸企业,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对年度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000万元、1亿元、3亿元的限上商贸企业,市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2万元、4万元、6万元的奖励。
下一步,我局将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做好对摸排中对超规模以上未纳入限上的403家企业做好培育工作。
3.六安市对利用外资有没有什么优惠政策?
答:外资除了可享受与内资同样的政策外,今年六安市还下发了《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六政〔2019〕11号),重点从扩大外资规模、打造高水平载体平台、激发外商投资活力、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四个方面提出15条意见。
其中在财政支持方面,主要是2018年—2020年,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外资专项工作激励,重点支持各地引进以下外资项目:
◈ 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在六安市新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资研发机构、非独立法人的外资独立研发部门或分支机构;
◈ 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美元、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新项目(房地产业、金融业及类金融业项目除外,下同)、超过1000万美元的增资项目;
◈ 两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500万美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项目等。
外商投资企业同等享受“三重一创”、科技创新、技工大市、外贸促进、招商引资等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