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没有几千万上亿的家族资产等着你去继承,那你填报志愿的一切思考,无非是在城市、学校、专业三者之间做选择博弈,而这一切博弈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毕业后有个光明的职业前景。
△图/网络
2、你已经在应试教育的温室里待了十几年了,此时站在大学的门槛上,千万别再把大学理解成什么象牙塔,如果是30年前,可能的确是这样,但是现在再这么说,就是误人子弟了。
上大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几门专业课,而是从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变成一个能融入社会协作体系的社会人。
3、由于内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未来将是一个变动最剧烈的时代,也是一个跨界打劫的时代,就好像移动支付打了贼娃子的劫,外卖小哥打了康师傅的劫。
△只要技术好,外卖小哥还可以跨界抢厨师的饭碗 视频/网络
在这个生态下,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对应链越来越脆弱,相对于学的什么,机会的多少显得更重要,反正你在本科学的那点专业知识,职场上也派不上什么用。
4、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我先给出填报志愿的建议:城市>学校>专业。
5、市场条件下,人才、资源、技术、产业会自然而然的向一起靠拢,推动城市经济体量增大,并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技术、产业。城市经济体量越大,企业也就越集中,机会也越多。
△图/网络
所以,在你分数能达到的前提下,尽量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些地方的机会要比中国其他地方多得多,视野也要开阔的多。类似杭州、南京等东南沿海大城市也是同理。
6、留在西安上大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抛开那些烂大街的传统优势不说,有一点是很多地方不具备的。在大型企业选择校招地点时,城市的大学聚集度是很重要的决策依据。
对企业而言,大学越聚集的地方,招聘成本相对越低,类似BAT等国内巨头,往往都只在类似西安、武汉这样的城市校招。
△图/华商网(张杰 摄)
也就是说,你在其他城市上大学,即便学的再优秀,专业再好,直接进入这些高起点公司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7、再说学校。
套用当下热门的小升初择校语境来说,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充足的教育投入、最资深的老师、最充足的综合资源、以及更多的和行业一流人物接触的机会。(详见《我在名校上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还有,上一所好大学,那么拥有一个高质量同学圈子的几率就更大,这对你以后的职场生涯会很有帮助。这就跟那些读MBA的人一样,首要目的是结交一个朋友圈,顺便再学点管理技巧。
△ 图/网络
对于企业来说,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衡量不同大学的毕业生,所以双一流大学毕业的应聘者,还是有加分的。
以我这些年的实际经验来看,研究生不一定比本科生强,但一本学生职场上的整体素质、后续学习能力、成长意愿和工作效果,大多强过二三本。
8、最后说专业。
如果你已明确有了想上的专业,那恭喜你。如果你还在纠结犹豫,这里给你点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前面第2条说了你要能融入社会协作体系,第3条说了你要能适应跨界打劫,所以建议选择适应面广的专业,以增加未来的适应能力。很多专业领域的东西,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学到,课本里是没有的,老师也不一定会,所以前期有没有学过不是很重要。
比如文科里,经济学的适应性要比新闻广,金融比工商管理要广,法学比历史哲学这些广。理科里,数学(如果你有兴趣学)和计算机专业要比生物化学专业适应性强。
△图/东方IC
9、你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一定遇到了关于“幸存者偏差”的作文题,不管这个题目你从哪个角度切入,这总之是个关于个人思维方式的题。
在众多专业中,有一些是偏向于掌握一门技术的,比如“广播电视编导”或“挖掘机修理”等。还有一些是偏向于锻炼思维模式,选择这些专业,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一个专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以便在将来持续学习,去跨界打劫,至于那些具体的课程本身,并不是很重要。
比如经济学,学这个不是冲着去做经济学家呢,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再比如法学专业,不是说人人出来都去做律师,或抱着部刑法倒背如流就算学的好。通过学习,形成自己严谨的逻辑判断和线索链条梳理能力,才是这个专业最有价值的地方。事实上,仅以传媒这个行业来说,学法学出来的人,跨界做媒体,要比很多正经新闻科班出来的人强。
△图/网络
10、不要一窝蜂地挤进那些过热的新兴专业,尤其是学校为了揽生源跟风刚开设的,那些专业课老师自己可能都没搞懂,加上过于热门,将来就业竞争反而激烈。
以上仅供你参考,祝你考上理想的大学,选中想要的专业。
作者:陕闪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