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召集人。先后担任世界银行咨询专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咨询专家、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大会最佳书面报告评审委员会委员、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委员会农业与食物委员会委员,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国际畜牧研究所董事局董事等。
本报记者白锋哲
随着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以及国际国内市场联动不断增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农产品资源是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如何理性看待这种现象?如何从多种纬度、以国际视野认识农产品出口的意义和作用?国外在农产品出口促进方面通常采取哪些举措?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近日,记者对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教授进行了专访。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她一直关注中国的农产品贸易,许多研究与此密切相关。
应形成出口与内销良性互动
记者:许多农产品出口企业在接受采访时反映,一方面,中国农产品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各项成本在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壁垒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高。您认为农产品出口当前面临哪些挑战?
朱晶: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资源约束趋紧,加之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为:
第一,非关税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随着关税税率逐渐降低,关税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正在大幅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以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为代表的一系列隐蔽性更强、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非关税措施,而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恰好又都是世界范围内主要使用SPS和TBT措施来制约贸易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新兴市场开发力度不足,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潜力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潜力巨大,然而这些国家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庞杂,语言差异大,通报机制不畅,贸易管制措施不透明,加之对于这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我国目前缺乏有针对性的贸易促进项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向新兴市场的农产品出口。
第三,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出口农产品一般以初级农产品和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低,缺少品牌建设,长期以来依靠价格优势获得竞争力,但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农业资源成本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价格优势持续减弱。
第四,农业贸易促进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农业贸易促进体系尚不完善,未形成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特点和具体贸易问题的专项出口促进项目,也缺乏必要的国际贸易预警监测等服务。
记者:在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的同时,我们国内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国内消费市场巨大,是否可以减弱对农产品出口的推动和促进,将出口引向内销?
朱晶:入世以后,中国农产品除了出口的数量大幅增长以外,出口的质量起点也在稳步提升。在由被动适应到主动追求国际标准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备的质量监管和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并且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应当树立“一个标准、两个市场、以外促内、统筹发展”理念,培育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农产品既有出口保障,又能全民共享。一方面,农产品出口与内销相互促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出口竞争,对接和满足国际标准,有利于企业生产更高质量、更好满足国内外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也能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拉动优质农产品供应,确保调出的土地仍然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因此,农产品出口企业应该国内外市场并重,利用出口与内销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两个市场,进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产品出口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记者:可以看到,不管农业在本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多寡,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出口。应该如何认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的重要性?
朱晶:无论是横向国家之间比较还是纵向历史比较,农业的重要性在新时期、新阶段不断得到新的佐证。以美国为例,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美国不仅养活了近3亿人口,还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尽管美国农业无论是GDP还是从业人口比例都在总量的1%-2%左右,但美国仍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除了充足的农业科技投入以外,美国政府长期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确保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对我国来说,农产品出口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是农产品出口能够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企业对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通常设立在产地附近,便于采集原料和加工,这对于解决农村就业增收有很大意义。
二是农产品出口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相较于一般农业生产主体,出口企业具有生产方式更先进、资本更充裕、管理更高效、生产要素回报率更高等特点。此外,作为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出口的农产品,我国水产及蔬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经济回报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特点。生产要素向出口企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领域的流动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对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是农产品出口能够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相比于国内通行的生产标准,主要进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环境、质量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企业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加大科技投入、规范生产流程,持续克服了一系列“绿色”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上述宝贵经验对我国企业了解国际农业的基本情况,推动国标与国际标准互认、建立农业生产环保机制、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建立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四是农产品出口能够优化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产业融合。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一直面临着小生产大市场的问题。相较于一般生产主体,出口企业具备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程度较高及适应市场需求快的特点。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正通过并购或新建等途径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行业的垂直整合与供应链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打造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企业间竞争压力,促进优胜劣汰。
应多为企业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务
记者:如何增强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国外在农产品出口促进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国在农产品出口促进方面应该确定哪些重点方向?
朱晶:如何在进口不断加大的同时,着力提升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水平,稳定农业就业,确保农民增收,是新形势下做大做强我国农业的重要战略。
增强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可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投入,保持价格优势,建立品牌优势。二是完善检验检疫、技术和环境标准。我国农药使用方法不规范,对进口国农药残留标准与法规了解不充分、信息不对称,未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导致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频频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三是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出口市场多元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新兴市场,可以分散出口过于集中导致的风险。四是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和贸易谈判,提高国际事务参与度和话语权,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国外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农产品出口促进措施,如美国、欧盟国家等,甚至包括不是出口大国的日本。以美国为例,美国农产品出口促进措施体系非常完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法律保障体系健全。美国农业法案专门就农业贸促工作进行规范,通过立法形式为农产品出口促进相关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保证了农产品出口促进的力度和持续性,提高了农产品出口促进项目的可操作性;第二,财政投入充足。美国在农业贸易促进方面充足的财政投入保证了各项出口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根据美国2008-2018年三期农业法案的记载,美国在贸易促进方面每年都保持2.5亿美元的财政投入,并提供60亿美元的信用担保。面对2018年发生的中美经贸纠纷,美国政府更是新增2亿美元的贸易促进投入以专门应对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第三,实施机构职能明确。美国实施的两大类农业贸易促进项目(出口市场发展项目和出口融资支持项目)均由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局(FAS)统一负责实施,保证实施主体权责明确,避免重复性工作,提高实施效果;第四,出口促进项目目标明确,涵盖领域广。美国农产品出口促进项目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的问题、产品以及市场,可以申请不同的贸易促进项目,涵盖领域非常广且具有针对性。比如,特种作物技术援助项目(TASC)可以有效地帮助美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尽管美国农业贸易促进措施体系非常成熟有效,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有些措施在我国的适用性值得进一步考究。比如,美国农业贸易促进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农业法案将支持手段固化,这种法案既带有立法性质,又类似预算安排,目的是为贸易促进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保障。而我国不一定要建立单独的法律,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在农业贸易促进方面有稳定预算和持续资金支持的效果。另外,美国贸易促进体系更多采用项目制,企业直接申请项目。在中国目前状况下,出口促进支持全部直接投向企业不现实,且存在寻租风险。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最好循序渐进,先启动一些较容易起步的项目,例如公共服务,通过普惠性的服务降低企业成本。
打造“大贸促”体系,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
记者:您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打造‘大贸促’体系,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提案,请您介绍一下。
朱晶: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并借鉴发达国家贸易促进工作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尽快构建“大贸促”体系。“大贸促”体系建设具体包括:一是加速完善农业贸易促进保障体系,夯实贸易促进工作开展的制度基础和顶层设计,以保障我国农业出口促进有持续和稳定的支持,可以以条例、规定、文件或预算案的形式;二是扩大农业出口促进范围,实施有针对性的贸易促进项目。对于容量饱和的市场,重点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端化;对于新兴市场,要重视提前布局,特别是那些经济增长较快、消费提升有潜力的国家,要早些培养对中国产品的认知和忠诚度;三是明确实施主体,加强农业、海关、商务、财政等多部门间沟通协调。农业贸易促进工作应该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汇集更多的资源,统筹海关、财政、商务等部门及企业具体行动。现有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机制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革;四是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提高补贴力度;五是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磋商,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在构建我国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同时需要重视WTO规则的合规性问题,避免构成出口补贴,避免地方性政策违规。
中国农业的许多问题是全球化格局下产生的,因此,必须要用全球化视野来审视和寻求解决之道。面对当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个别发达为代表的单边主义倾向和粮食能源化与金融化等贸易国际环境,以及仍有大量模糊地带的国际规则体系,我们如何更好地主动应对贸易的挑战、掌控主动权,吃透规则、用好规则,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积极参与、主导重塑与设计国际规则,以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贸易制度安排和贸易环境,都是亟待进行更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议题。